东北地区常见的蝗虫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,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:
一、稻蝗科主要种类
中华稻蝗(Oxya chinensis) - 北方优势种,占稻蝗数量的85%以上,主要危害水稻、玉米、高粱等作物。
- 体色多为褐色或绿褐色,具有典型的稻蝗形态特征。
日本稻蝗(Tetrix japonica)
- 体型略呈菱形,后足腿节呈倒V形,行动敏捷且隐蔽性强。
小稻蝗(*Aridoptera* spp.)
- 体型较小,多分布于平原低洼地区,以禾本科植物为食。
长翅稻蝗(*Zea mazurica*)
- 体长22-41mm,翅膀狭长,适合远距离迁飞,主要危害水稻、高粱等。
无齿稻蝗(*Zea nigrifrons*)
- 平地与低海拔地区常见,飞翔能力较弱,专食禾本科植物。
二、其他相关种类
短额负蝗(*Atractomorpha sinensis*): 体型娇小,后翅可折叠,性情温顺,是农业害虫之一。 长额负蝗(*Atractomorpha lata*)
中华剑角蝗(*Acrida cinerea*):头部尖长,后足腿节呈倒V形,雄性修长,雌性肥硕,被称为“老扁”。
三、分布与危害
上述种类多分布于东北平原、丘陵及低洼地带,以禾本科作物(如水稻、玉米)为食,严重时导致大面积农作物减产。例如中华稻蝗因抗逆性强,常与东亚飞蝗形成复合害虫问题。
四、防治建议
农业防治:及时清除田间残茬,减少越冬卵块;种植抗虫品种,降低危害风险。
生物防治:引入天敌(如蝗虫食虫鸟)或使用生物农药控制种群数量。
以上信息综合了蝗虫形态特征、分布及农业危害等多方面数据,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