株洲作为湖南省的重要城市,其名称经历了多次演变,主要名称及历史背景如下:
一、古称与别称
建宁 株洲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,因孙权于东汉建安十九年(214年)在此置建宁县得名。后因避讳简化为“株洲”。
槠洲
另一古称,取自湘水两岸的地理特征,“槠”与“株”同音,且当地多槠木。南宋绍熙元年(1190年)正式定名,沿用至今。
朱洲
元末明初因朱熹南游至此讲学而得名,后改为“朱亭”。
二、其他历史名称
槠木洲: 唐代文献中曾用此称谓。 朱亭镇
三、现代名称的由来
株洲市辖区包含多个县市,部分名称源于历史事件或地理特征:
芦淞:原株洲市南区改称,因芦苇而得名。
五里墩:元末因军事驻兵设立的土堆得名。
茶陵:因清代设立的八个团防而得名。
四、名称变化的原因
株洲名称的演变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:
历史事件:
如抗战时期命名“朱亭”以纪念民族精神。
地理特征:
以湘水、槠木等自然元素命名。
行政区划调整:
如原株洲镇划归天元区后更名为三门。
五、总结
株洲的名称从“建宁”到“槠洲”,再到“朱洲”和“株洲市”,反映了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地理演变。这些名称不仅是城市记忆的载体,也见证了株洲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