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古代玉璧的名称,综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著名历史典故中的玉璧
和氏璧 中国最著名的玉器,传说由楚国人卞和发现,因“肉倍好”得名,象征祥瑞。曾引发“完璧归赵”的历史事件,后成为传国玉玺的原料。
荆玉/荆虹/荆璧
和氏璧的别称,因产于荆国(今湖北)得名,强调其质地温润如玉。
二、按纹饰分类的玉璧
谷纹璧
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纹饰,以密集排列的谷纹象征丰收。例如战国时期的龙形玉佩常与谷纹璧配套使用。
龙形玉佩
战国时期常见的玉佩形制,边缘常饰龙纹,兼具装饰与权力象征意义。
蒲璧
西汉时期代表性玉璧,纹饰以瑞草(如莲花、云纹)为主,象征繁荣昌盛。
三、按用途划分的玉璧
礼器类
- 大璧: 直径约20厘米,用于祭天仪式,象征与天沟通。 - 谷璧
- 蒲璧:纹饰为瑞草,体现“草木繁盛”的寓意。
佩饰类 - 系璧:
直径10厘米左右,系于腰间,是贵族日常佩戴的饰物。
四、其他相关名称
瑗:孔径与边长接近的玉器,战国时期流行,可能演变为玉镯。
玦:边缘有缺口的玉器,多作佩饰,象征决断。
璇玑:源于楚辞,形容玉器如天上星宿,雅称玉璧。
总结
古代玉璧名称丰富,既有具象纹饰的命名(如谷纹璧、龙形璧),也有以功能或文化寓意命名的类别(如礼器类、佩饰类)。其中和氏璧作为文化符号影响最深远,而纹饰和用途的差异则体现了玉器在礼制与生活中的多重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