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熊猫在古代有多个称谓,这些名称反映了古人对这种动物的不同认知和象征意义。综合历史文献记载,其古名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猫熊/大猫熊
最早的学名,因熊猫脸型似猫、体型如熊而得名,部分古籍将其归类为熊科。
白罴
因熊猫黑白相间的毛色与棕色熊类相似而得名,最早见于《诗经》,后因书写方向变化(由直书改为横书)逐渐演变为“熊猫”。
貔貅
《诗经》中用“貔”指代熊猫,后因与熊类关联更紧密,逐渐成为主要别称。
貘
《毛诗》等古籍用“貘”指代熊猫,可能与其食肉习性有关。
食铁兽
源自《神异经》,因熊猫曾破坏炊具等行为得名,但此名更多带有拟人化色彩。
补充说明
不同地区有特色称呼,如四川称“竹熊”,云南禄丰发现的最古老化石对应的古称“始熊猫”。- 现代名称“熊猫”是四川等地长期使用并传播开来的简称。这些名称反映了熊猫在古代文化中的多重象征意义,既有对动物特征的描述,也融入了神话元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