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画舫的名称,综合不同场景和类型,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形式:
一、按材质与功能分类
石舫(旱船) 底部用石材砌成,因永不移动得名,是皇家园林中常见的静态建筑形式。例如颐和园的清晏舫(石舫)和圆明园的活画舫。
画舫(游舫)
以装饰华丽著称,多用于水上游览或宴饮。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(仿船造型园林建筑)。
活画舫
兼具观赏与活动功能,可承载人员与物资。圆明园的活画舫原为木构舱楼,后改为西洋风格建筑。
小画舫斋
广州龙津路黄景棠故居内的环形建筑,因园内包含画舫而得名。
二、按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分类
皇家园林中的画舫
如颐和园清晏舫(1755年建)、圆明园活画舫(1762年建)等,多与山水景观结合,具有代表性。
江南园林中的画舫
常见于苏州、杭州等地,如拙政园香洲、曲院风荷中的画舫,以精致工艺和文人意趣为特色。
三、其他特殊名称
越州舫: 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的30米长石舫,兼具观光、会议等功能。 诗舫
四、相关别称
云舫:部分文献对画舫的美称。
凫舫:仿鸭子造型的画舫。
以上名称反映了画舫在不同历史时期、地域的演变,既有功能性的区分,也体现了文化内涵的差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