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中药学派的数量和分类,不同文献和学术体系存在差异。综合权威资料,可归纳为以下九大学派:
一、经典学派
以研究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等古代医学典籍为核心,强调经典原文的解读与传承,注重理论联系临床。
二、伤寒学派
以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为基础,创立辨证论治体系,强调外感病的诊疗规律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三、寒凉学派(河间派)
金代刘完素创立,主张“六七皆从火化”,以清热泻火为治疗原则,衍生出攻邪学派和滋阴学派。
四、脾胃学派(补土派)
李杲创立,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,主张补脾胃以治百病,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等。
五、滋阴学派(丹溪派)
朱震亨创立,主张“滋阴降火”,强调保护阴气,代表著作《丹溪心法》。
六、攻邪学派
张从正提出“病由邪生”,主张以驱邪为主,发展汗、吐、下三法,对温病学有重要影响。
七、温病学派
以《温病条辨》为核心,研究温热病病因病理,强调“卫气营血”辨证,对疫病防治有独特贡献。
八、新安医学派
明清时期安徽歙县形成,擅长内科、妇科等,强调实用经验与地方特色。
九、经方学派
以《伤寒杂病论》《金匮要略》为根基,注重方剂的配伍与临床应用,强调经方辨证。
补充说明
流派划分标准:部分文献以历史发展划分(如伤寒、脾胃、滋阴等),部分以理论体系划分(如经方、火神、补土等)。
争议学派:如补肺派、补心派等未独立成派,因中医理论强调“阳生阴死”,补益脏腑需结合整体观念。
以上九大学派涵盖主要流派,但中医学派数量庞大且存在交叉,实际学术发展更为复杂多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