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军舰名称体系庞大且复杂,主要分为以下类别,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:
一、北洋水师(1888年正式成立)
铁甲舰(7艘) - 镇东号、镇西号、镇南号、镇北号、镇中号、镇边号、镇海号
- 定远号、镇远号、济远号、致远号、靖远号、经远号、来远号、平远号
辅助军舰(50艘)
- 包括运输船、练习舰等,如操江、利运、威远、康济等
巡洋舰(8艘)
- 来远号、经远号、靖远号、济远号、致远号、扬威号、超勇号、广甲号
二、南洋水师
主战舰: 扬武号、超勇号(姊妹舰) 其他舰艇
三、福建水师
木壳炮舰:万年清号(1869年建成,1887年沉没)
后续舰艇:超武号、海靖清号等
四、其他类型军舰
练习舰:敏捷号、康济号
鱼雷艇:福龙号、左一至左三号
内河舰艇:光复号、利运号等
五、命名特点
寓意性:
多舰名蕴含“镇远”“定远”(平定海洋/安定远方)等象征性词汇,体现清廷维护海疆的抱负
仿制与改进:
部分舰名参考西方舰船(如“致远”仿英国“比叡”)
规模差异:
北洋水师舰艇数量最多(25艘以上),南洋、福建水师相对较少
六、历史意义
北洋水师曾为亚洲第一、世界第九的近代化海军,但甲午海战全军覆没后逐渐衰落。其舰艇命名方式也反映了晚清对海军建设的重视与局限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