襄阳的历史名称演变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,综合不同时期的史料整理如下:
一、早期名称
相阳 西汉王莽时期(公元前8年至公元23年),襄阳曾短暂更名为“相阳”。这一名称源于“阳”字的方位命名传统,即“山南为阳”,而襄阳位于汉水之南。
襄州
西晋时期,襄阳成为襄州治所,延续了“襄”字与地理特征相关的命名方式。
二、长期沿用名称
襄阳
自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(208年)设立襄阳郡起,襄阳作为郡、府、州、路、县治所,名称一直沿用至今。这一名称与“襄水之阳”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。
三、其他相关名称
樊城
襄阳最初由樊城和襄阳两城合并而成,樊城因西周时期周宣王封仲山甫(樊穆仲)而得名。两城合称“襄樊”,直至2012年才改为襄阳市。
雍州
西晋时期,襄阳曾属雍州管辖,但这一名称未长期使用。
四、名称变更背景
王莽改制: 新朝时期为避讳刘秀(刘氏)讳,将襄阳改为“相阳”。 恢复旧称
行政区划调整:2012年,襄樊市撤市设市,更名为襄阳市,但襄阳作为历史名称仍被广泛使用。
总结
襄阳的名称演变反映了其作为重要城池的行政变迁。从“相阳”到“襄州”,再到“襄阳”,名称始终与地理特征(襄水之阳)和行政中心(樊城与襄阳合并)紧密相关。2012年后的“襄阳市”则是对历史名称的延续与现代化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