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植物类有毒药材
断肠草(钩吻/烂肠草) 一年生藤本植物,分布于江西、福建等地,含毒成分如钩吻苷,误食致死,仅限外用。
乌头(包括川乌、草乌)
莎士比亚戏剧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中的毒药成分,含乌头碱,过量致心律失常、呼吸衰竭,需炮制后使用。
商陆(见肿消/抱母鸡)
根类药材,具有泻下逐水功效,但含皂苷类毒素,误食引发呕吐、腹泻等。
犁头尖(芋头草/土半夏)
天南星科植物,外用可治跌打损伤,内服致中毒,孕妇禁用。
雷公藤
具有消肿镇痛作用,但含雷公藤碱等有毒成分,长期使用引发肝肾损害。
附子(蛄蝎)
含千层塔碱,短期中毒症状包括口干、头晕,大剂量致心律失常、呼吸衰竭。
二、动物类有毒药材
蟾蜍(银蟾/陆蟾)
内服或外用均有毒,主要成分为蟾酥,含强心苷类物质。
斑蝥
具有破血逐瘀功效,但毒性剧烈,误食引发呕吐、腹泻、肝损伤。
三、矿物类有毒药材
砒霜(红砒/白砒)
化学物质砒(三氧化二砷),极少量即可致人死亡,需严格管制。
雄黄
含硫化砷,外用可驱虫,内服毒性大,致肝损伤。
轻粉/红粉
主要成分为汞化合物,毒性高,长期接触或误食引发神经系统损伤。
四、使用注意事项
炮制减毒: 部分药材如附子、半夏可通过蒸煮、水漂等炮制降低毒性。 遵医嘱
避免混淆:部分药材外观相似但毒性不同,如雷公藤与狼毒需区分。
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药材的毒性或应用,建议查阅《中华本草》《中国药典》或咨询中医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