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无毒蛇类
菜花蛇(王锦蛇) 体表有类似油菜花的斑纹,性格凶猛但无毒,捕食量大(每年可消灭200只老鼠)。 - 具有毒液免疫性,能抵御其他毒蛇攻击,被称为“捕鼠大王”。
乌梢蛇
身背黑褐色,行动敏捷,多栖息于水边或农田,以蛙类、鱼类为食。性格胆小,遇人会逃窜。 - 保护级别为无危,禁止食用。
竹叶青
翠绿色体表,擅长树栖,常在竹林或灌木丛中活动。毒性较强,捕食鸟类和小哺乳动物。 - 因颜色鲜艳,常被误认为有毒,实际毒性较低。
水律蛇(长标蛇)
黄褐色背部,有不规则黑纹,多见于南方丘陵或水边。性情温顺,不主动攻击人类。
赤链蛇
身背红黑相间花纹,毒性微弱,但被咬后可能引发过敏反应。多栖息于潮湿环境,如树洞或废弃墙角。
二、毒蛇类
短尾蝮蛇(土呆子)
三角形头部,灰褐色体表,分布广泛且攻击性强。被咬后引发肿胀和出血,但致死率不高。 - 农村常见毒蛇之一,常因误触或防御反击伤人。
金环蛇
棕黑色环纹,毒性剧烈,属于国家濒危保护物种。攻击时呈缠绕状,需谨慎防范。
尖吻蝮(五步蛇)
长管牙设计,毒性强且神经毒素显著。传说被咬后“五步毒发”,实际致死率较高。
眼镜王蛇
体型巨大,毒液毒性高,被称为“蛇中之王”。多栖息于山地,性格凶猛且防御性强。
三、其他常见蛇类
虎斑游蛇: 分布广,毒性小,具有药用价值。 莽山烙铁头
银环蛇:暗藏毒液,外号“过基峡”,毒性较强。
注意事项
遇蛇时应保持距离,避免激怒;
若被咬伤,需立即就医并采取抗毒治疗;
不可随意捕捉或食用毒蛇,部分种类受法律保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