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御医与宫廷医学代表
陈莲舫 生于1840年,上海名医,曾五次奉诏入京为皇帝和太后诊病,被封为御医。创立上海医会,推动中医教育。
黄元御
清代著名医学家,乾隆皇帝御医,著有《妙悟岐黄》《仁道药济》等书,被尊为“黄药师”“一代宗师”。
吴谦
乾隆时期太医院院判,主持编纂《医宗金鉴》(90卷),是清代综合性医书的重要代表。
任锡庚
曾任太医院掌印御医,著有《难经笔记》《医宗简要》,对清代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。
刘裕铎
清末御医,擅长内科疾病,其医术和医德受到高度评价。
二、地方名医与学术贡献
叶天士
温病学家,创立“卫、气、营、血”辨证体系,著有《温热论》,与薛雪并称“温病双璧”。
薛生白
著有《湿热病篇》,主张“三焦辨证”,对后世湿热病治疗有重要影响。
吴鞠通
提出“形脉两法”,著有《医学启源》,系统总结清代医学经验。
郑板桥
多领域天才,外科手术创新者,发明“郑氏割刀”,强调手术彻底性。
三、其他重要医学家
许思文: 擅长霍乱治疗,以民间行医事迹著称。 李茂盛
曹士法:河北医家,痘科专长,著有《一心合集》。
何廉臣:善治时病,融合中西医学,著有《医宗简要》。
四、学术著作推荐
《医宗金鉴》:吴谦主编,涵盖内科、外科等,是清代官方医学教材。
《温热论》:叶天士所著,奠定温病学基础。
《医学启源》:吴鞠通撰,系统总结清代医学成就。
以上医学家在临床实践、理论创新或医德风范上均有突出贡献,代表了中国清代医学的最高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