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除了常见的名称外,还有许多雅称和变体名称。以下是综合整理后的内容:
一、常见别称
桃符:
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,原指画有门神或神荼、郁垒二神的桃木板,后演变为春联。
春贴:
粤语地区称“挥春”,闽南语称“春仔”,是春节期间贴于门上的装饰物。
门对:
特指贴在门上的对联,与横批共同构成完整门联。
对联/对偶:
强调对仗工整的文学形式,是春联的核心特征。
楹联:
多用于书面表达,规模较大的对联也称为楹联。
二、其他雅称
符涛:早期桃符的别称,见于三国时期。
神仙木:五代时西蜀宫廷用桃木板写对联,得名“神仙木”。
春仔:闽南语对春联的称呼。
三、补充说明
春联的起源可追溯至桃符,后因朱元璋推广而普及至民间。
上下联分别寓意过去与未来,横批则点明主题。
春联不仅是春节习俗,还承载着辟邪纳福的文化内涵。
以上名称可根据使用场景灵活选用,例如:
红色春联:直接点明主题
横批春联:突出横批的装饰作用
粤语春联:使用“挥春”体现地域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