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汉语中,人们常以不同的方式自称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称方式:
直接使用姓名
例如:庐陵文天祥在《指南录后序》中自称其名“文天祥”。
使用字
古人除了姓名外,通常还有一个“字”,用于正式场合或表示尊重。例如,张衡字平子。
使用谦称
在尊者面前,卑者通常自称“吾”、“鄙人”、“在下”、“不才”、“敝人”等。例如:夫子何哂由也(《论语》)。
使用代词
有时也用代词“之”、“其”来反称自己,如柳宗元的《捕蛇者说》中的“君将哀而生之乎?”。
不定代词“某”也常用于自称,如王安石的《答司马谏议书》中的“某启”。
在姓后加“子”
有时在姓后加“子”作为自称,如欧阳修在《秋声赋》中自称“欧阳子”。
其他特定自称
一些特定的职位或角色也有其特定的自称,如“朕”、“臣”、“孤”、“寡人”、“妾”、“小人”、“下官”、“愚”、“小的”、“学生”、“老夫”等。
这些自称方式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有所不同,体现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和礼仪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