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古代战士的称呼,综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体系及使用场景,可归纳如下:
一、核心称呼体系
"士" 先秦时期,贵族参军时称为"士",既指士兵也包含作战职能,是战士的基本称谓。
"武夫"与"兵"
- 武夫: 特指勇猛的军人,如《诗经·周南·兔罝》中"赳赳武夫,公侯干城"的表述。 - 兵
二、按军衔划分的雅称
高级军官 - 一品:将军、都统、提督
- 二品:副都统、总兵
- 三品:指挥使、云麾使
- 四品:卫士、虎贲(如《史记》记载)
- 五品:守备、校尉
中级军官
- 六品:郎中、校尉
- 七品:城门史、马厂协领
- 八品:骁骑校、参将
低级军官与士兵
- 九品:裨校、士卒
- 十品:校尉、参军
三、特殊称谓与象征
"虎夫": 秦汉时期对勇猛士兵的称呼 "铁衣郎"
"犀渠":唐代对战士的别称
"攒老":宋代对军人的俗称
四、其他相关概念
"战士"的起源:最早见于先秦,既是身份标志也是荣誉象征,与"士"既有联系又有区别
"卒"与"士"的区别:"卒"多指普通士兵,"士"可包含贵族军人
综上,古代战士的称呼因时代、军衔及语境差异较大,既包含"士"这一核心概念,也衍生出"武夫""兵"等特色称谓,反映了古代军事文化的多样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