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流星的不同名称,可以从科学定义、文化雅称和特定现象三个维度进行归纳:
一、科学术语
流星(Meteor) 指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因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现象,是流星现象的直接称呼。
陨石(Meteorite)
指流星体未完全燃烧殆尽而坠落地球的固体残骸。
流星雨(Meteor Shower)
由彗星或小行星碎片进入大气层引发的流星群现象,如狮子座流星雨、英仙座流星雨等。
二、文化雅称
古代雅称
- 枉矢、 营头、 天滑、 天堡、 顿顽、 降石、 解衔、 天保、 地雁、 天狗等,多与天文现象的吉凶关联,如《宋书》记载的“流星数千万”即指大规模流星雨。
民间俗称
- 贼星: 因流星划过速度快、瞬间消失的特性得名。 - 扫帚星
三、特定名称示例
狮子座流星雨:每年11月14-21日出现,辐射点在狮子座,每小时约10-15颗流星。
英仙座流星雨:7月17-8月24日活跃,每小时可达400颗以上,母体为Swift-Tuttle彗星。
总结
流星的名称体系既包含天文学上的专业术语,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流星雨或天文现象,可结合辐射点、出现时间等特征进行查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