彩釉作为陶瓷装饰技术的重要分支,其名称因制作工艺、釉料颜色及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区分。以下是常见的彩釉名称及分类:
一、按制作工艺分类
釉上彩 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或填彩,再低温烧制(约700℃-800℃),如五彩、粉彩、矾红、黄彩、黑彩等。
- 五彩:
以红、黄、绿、蓝、白五色为主,釉面装饰丰富。
- 粉彩:在五彩基础上加入珐琅彩,色彩柔和细腻。
釉下彩 在坯体素胎上绘画或填彩,再高温烧制(约1200℃以上),色彩永不褪色,如磁州窑黑彩、景德镇青花。
低温釉
低温烧制(约800℃以下),色彩鲜艳且多用于装饰性器物,如珊瑚红釉、黄釉。
二、按历史时期代表性品种
唐三彩
唐代低温釉陶器,以黄、绿、白三色为主,常用于陪葬俑和器皿。
青花
釉下彩代表,以蓝料绘制纹样,景德镇窑最为著名。
釉里红
釉下彩的一种,以红色为主,常与青花结合使用。
单色釉
如白釉、黑釉等,通过调整原料配方实现单一色彩,如宋代官窑白釉。
三、其他特色品种
磁州窑系: 以黑釉著称,包含酱色釉、油滴釉、兔毫釉等。 明三彩
十二色釉:清雍正款十二色釉菊瓣盘,展现12种色彩组合。
四、色彩体系扩展
陶瓷釉色种类繁多,除上述常见品种外,还有紫色釉、蓝色釉、棕色釉等,不同窑口和工艺会形成独特风格。
以上分类综合了工艺特点、历史背景及色彩特征,涵盖了中国陶瓷彩釉的主要类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