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国外表情包的命名和类型,综合多个来源的信息整理如下:
一、常见命名形式
Meme 最基础且广泛使用的称呼,指带有文字的图片,常通过夸张表情或肢体动作传递幽默或讽刺意义。例如:
- 政治类:
奥巴马与拜登的互动表情包;
- 社会现象类:Drew Scanlon的困惑表情包。
Emoji 作为数字化表情符号,Emoji以图形形式表达情感,如“翻白眼的脸”(rolling eyes)使用率高达14%。部分Emoji会配合文字使用,形成图文结合的复合表达。
二、热门类型与代表作品
政治讽刺类
- 奥巴马-Biden表情包: 通过两人互动姿势调侃政治过渡,类似中国“尔康”“雪姨”的文化符号; - Drew Scanlon眨眼表情包
影视文化类 - Overly Attached Girlfriend:
源于Justin Bieber粉丝视频,展现夸张恋爱场景;
- Baby Face Emoji:常与“Thumbs Up”结合使用,表达喜爱或认可。
网络现象类 - 核弹与水瓶表情包:
通过物品组合表达荒诞情境,如“机场安保:他们明明是同一种东西”;
- 动物表情包:如乌克兰摄影师拍摄的“短衫孔丙己”系列。
情绪表达类 - Kawaii Desu:
日式可爱风格表情,常用于社交媒体点赞或表达愉悦情绪;
- Angry/Displeased系列:通过夸张五官传递不满或困惑。
三、使用场景与文化差异
社交媒体传播:Facebook等平台的热门Emoji(如红色爱心)反映用户情感表达习惯;
跨文化现象:例如中国“尔康”与土耳其小哥的姿势类表情包形成对比,体现不同文化对肢体语言的解读差异。
四、注意事项
部分表情包可能涉及争议内容(如政治人物肖像),使用时需注意文化敏感性和版权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