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的称呼方式丰富多样,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基本称谓体系
字与名 幼时由父亲或长辈取名,成年后(男子20岁、女子15岁)取字,字与名有意义上的关联,用于平辈或尊辈的礼貌称呼。例如:
- 屈原字原,司马迁字子长,杜甫字子美。
号(别号/表号)
由本人取定,用于表达志趣或情感,仅限自称,如李白号青莲居士,白居易号香山居士。
谥号
仅用于死后,由朝廷或后人追加,如欧阳修谥号文忠公,范仲淹谥号文正公。
斋名/室号
文人雅士用以标识居所,如蒲松龄称聊斋先生,梁启超称饮冰室主人。
二、亲属与身份称谓
长辈
- 父亲:岳父(泰山)、家父
- 母亲:岳母(泰水)、家母
- 祖父母:祖宗、高堂
- 子女:令郎、令爱、犬子、犬女。
晚辈
- 侄辈:侄儿、侄女
- 幼儿:小儿、阿童
- 仆从:仆、奴才、小厮。
官职与地位
- 君主:朕、寡人、孤
- 官员:大人、卿相、大夫、知府、太守
- 下属:下官、卑职、末将
- 仆从:奴才、仆人。
三、特殊场合与地域差异
帝王专用
- 自称:万岁、圣上、天子
- 对臣民:陛下、大王
- 妃子:本宫、哀家。
地域与民族
不同地区有独特称呼,如北方多用“兄台”“兄弟”,南方则更倾向直接称呼名字或使用“阿哥”。
四、谦称与敬称
谦称(自称)
- 常见:鄙人、在下、不才、愚兄、仆
- 官吏:微臣、下官、小吏
- 女子:妾、贱妾、婢子。
敬称(他人)
- 同辈:兄台、兄长、令尊
- 上级:大人、恩公、阁下
- 下级:贤弟、小儿、令郎。
五、其他特殊称谓
籍贯:
以出生地命名,如孟浩然称孟襄阳。
官地:以任职地命名,如杜甫称杜工部。
爵号:帝王对贵族的封赐,如公、侯、伯。
总结:古人称呼体系严格且复杂,既包含身份标识,又蕴含礼仪规范。字号用于日常交流,谥号体现历史评价,亲属称谓则维系家族伦理。现代汉语简化了部分称谓,但仍保留了核心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