冒充他人签名涉及法律责任需根据具体情形判断,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:
一、民事责任
无权代理与合同效力 冒充签名者若未经授权签订合同,属于无权代理行为。被冒签人(如丈夫)可主张合同无效,并要求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,赔偿损失。若合同涉及金融机构且丈夫未追认,金融机构可能主张合同无效。
赔偿责任
需赔偿被冒签人(如丈夫)的经济损失,包括合同金额、利息及律师费等。若涉及第三方(如银行),需同时承担对第三方的赔偿责任。
二、刑事责任
诈骗罪
若冒充签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(如贷款、财产转移),可能构成诈骗罪。根据《刑法》第266条,数额较大的(如5万元以上)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罚金;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。
合同诈骗罪
在签订、履行合同过程中,以虚构事实骗取财物,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,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三、其他法律后果
信用受损: 可能被银行、征信机构列为失信被执行人,影响个人信用记录。 婚姻关系影响
四、维权建议
收集证据:
保留聊天记录、银行流水、签名样本等,证明签名真实性及行为人的欺诈意图。
法律途径:
通过诉讼主张合同无效或诈骗罪,要求赔偿损失。
防止二次侵权:
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,防止冒充者继续实施其他侵权行为。
注意:若涉及夫妻共同财产,需提供充分证据证明丈夫对借款不知情,方可避免共同还款责任。